推动创新性战略变革 企业内驱力不容忽视

2024-04-01 02:45

对我国制造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入口企业而言,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发展阶段,更是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从战略层面深入推进创新性变革,才能真正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制造企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1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虽然从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势头并未明显减弱,但实际上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消失,原有的代工模式已大批转移到东南亚、拉美等国家,同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和振兴也在不断改变原有的发展格局,这使得中国制造企业必须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我变革,以创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于2023年底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制造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多个角度全面推动企业变革,实现中国制造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如何实现自我突破,通过提升内驱力推动战略变革就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结构和动态能力会对战略变革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组织结构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会对企业动态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进而阻碍企业战略变革进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减弱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集权化增加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进而提升组织结构对推动战略变革的实际影响。而组成企业动态能力的三个要素,既感知能力、获取能力和重置能力越明显,就越容易根据市场变化实现创新式发展,进而推动企业战略变革。因此,对中国制造企业而言,要想有效推动战略变革,可以从优化组织结构及培育动态能力入手,以此加强企业对外部资源和信息的感知和利用能力,进而不断推动企业内部创新式发展。

首先,要树立组织结构与动态能力联动发展思维。 组织结构作为企业运营的基础,必须在变革中不断优化,体现其动态稳定性,而这种变化应有利于培育企业动态能力,实现两者的联动发展。一是扩充企业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其对外部机遇和威胁的感知能力。企业战略变革的本质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使企业打破原有稳定状态,产生新的系统性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偶发性,因此也要求战略变革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这就要求企业具备高效多元的信息获取渠道,形成有效的预测预警机制,利用敏锐的洞察能力捕捉潜在的威胁,及时准确的找到应对之策。二是培育企业内部创新环境,提升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实际上企业战略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过程,因此即使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也不应盲目追求通过突发性战略变革实现对市场一蹴而就的适应。要在组织结构优化过程中尽可能体现企业员工职能的多元化,让员工有多岗位历练的机会,提升其思考问题的广泛性和全局性,尽量降低在现有战略框架下进行创新的风险,同时增强其对组织能力开发和迭代的理解,以及在战略变革环境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注重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强化企业对内部资源的重置能力。企业对内部资源的重置能力就是实现战略变革的关键,决定了企业能否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快速灵活的响应市场变化。企业应通过加强制度和文化建设提升组织结构软实力,推动组织学习和知识积累,增强部门和员工的资源整合及沟通协调能力,使其在应对变化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理解和执行力。

其次,要持续增强组织结构柔性。 组织结构柔性是指由组织内部多种元素构成的,能够对复杂环境变化进行有效反应和适应的特性。从组织结构对企业战略变革的直接影响来看,其复杂性和集权化均对战略变革具有负向影响,因此通过提升组织结构柔性有效减弱两者影响有利于企业顺利实施战略变革。同时,柔性组织结构更能体现敏捷性和灵活性,对企业动态能力提升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过程中应重视对其柔性的建设,提升企业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应尽可能减少职能化的组织层级,采用有机化组织形式和绩效导向系统规划,通过加强员工学习培训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非正规化管理机制,有效推进权力分化,鼓励更多成员参与企业决策过程。应以企业文化为核心增强内部凝聚力,弱化刻板制度和纪律对企业员工的禁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组织内部的包容性,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融合,倡导异质化的组织身份和领导风格,提升员工改革创新和长期发展的意愿。应充分利用组织结构柔性对现有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完善关系网络和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员工拓展与供应商、中间商、客户和政府等的直接或间接关系,扩大信息获取半径,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网络,为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推动实现战略变革创造有利条件。应利用组织结构柔性优势,对企业内部组织模式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不断增强组织内部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学习有效提升企业员工认知能力,促进战略变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要将组织结构柔性建设与企业阶段性发展目标相结合,避免由于盲目追求高柔性,而忽略企业自身发展实际需求,导致组织稳定性下降,进而落入“柔性陷阱”的情况。在新技术和新理念对现有资源的替换过程中,要坚持稳中求进,将企业优势作为变革的基础,真正做到以优化自身资源适应环境变化,而非以对外部环境的机械式附和。

最后,要全方位提升企业动态能力。 企业动态能力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能够直接作用于战略变革,而且能够作为组织结构对战略变革影响的中介作用存在,因此全方位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是推动战略变革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一是要不断增强企业开放性。动态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强化对外部信息的感知和获取能力,并提高信息内化过程中的整合重置效率,这就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开放性。企业结构、制度、文化等要素始终保持较高的开放性,才能及时实现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资源置换,有效感知市场环境变化并做出积极应对。同时,开放程度较高的企业更有利于员工增强对新知识、新变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的传递和利用效率,进一步强化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重置能力。二是建立完善市场监控机制。当前制造企业的竞争焦点逐步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竞争,另一方面是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两者都需要企业及时掌握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构建一套高效的市场监控机制,及时了解行业、技术、顾客偏好等要素变化,全面感知和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优化自身资源配置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成为了提升动态能力的重要方式。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市场监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组织和制度上明确其运作流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成立专职部门,并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市场监控,形成路径多元、协同高效的立体化信息网络。三是建立完善企业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在感知和获取外部信息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条件对内部资源进行重置,实现外部信息内化,这就需要高效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给予保障。企业应探索建立“双轨制”信息沟通渠道,推进正规化沟通渠道和非正规化沟通渠道协同发展,通过制度明确和约束信息的传统传递路径,通过企业文化增强部门和员工的非正规化沟通交流,不仅满足信息传递的规范化,也能最大程度扩充信息传递路径,增强部门和员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为企业动态能力建设创造良好氛围。同时,高效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不仅能够在外部信息内化的过程中更好的实现信息的交融和碰撞,而且能够在企业变革过程中更好实现资源整合和重置,进而有效推动企业创新式发展。

作者信息:曹晔,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

为您推荐